Call Now!
(吉 隆坡)關節炎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關節部位,例如膝關節、髖關節、腕關節及指關節,病情輕者可給予藥物治療,嚴重者則需開刀,其中人工關節置換術成了黃金標 準。不過,全腕關節置換術(Total Wrist Surgery)因為假體質材及設計不佳,所以一直未能廣泛應用於臨床。經過不斷地研發,新一代假體的全腕關節置換術RE-MOTION療效已有了大幅度 的提升,患者在術後能完全甩動手腕,靈活度依舊。早前,大馬將RE-MOTION從美國引進國內,成了亞太區首個擁有此嶄新技術的國家。
骨科專科及顯微外科顧問藍吉星(Ranjit Singh)披露,雖然關節置換術已非常普遍,但是手腕是一個極之複雜的部位,因此醫學界在研發腕關節假體方面,面臨了重重波折。
他以硅膠(Silicone)假體為例,指出硅膠填入待補區域時,必須塗上骨水泥以防脫落,而且一般得切除極多的骨頭。
“新的假體以鈦金屬製成,容易被人體所接受,並且能模擬腕關節的活動能力。醫生在置入這個假體時,無需‘大刀闊斧’,有效保存更多的橈骨及腕骨,術後能加速傷口的癒合。”
舊手術肢體活動受限
身為國內首位使用新系統實施全腕關節置換術的藍吉星,這個成就對他而言甚具意義,因為其中一位新技術研發者,就是他在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攻讀手及顯微手術院士時,所遇上的導師阿密古達(Amit Gupta)醫生。
他說,在這之前,嚴重的手腕關節炎患者只能選擇關節融合固定術(Fusion Surgery),即是以不鏽鋼來融合腕骨及橈骨,一般視病情而決定融合全部或部份關節。
“手術後,患者的手腕疼痛及不適都獲得改善,不過肢體動作受到局限,若是融合全關節,手腕會有無法轉動的後遺症,但是新假體卻能改善這個缺點,為患者挽回至少80%的肢體靈活度。”
新假體約耐12年
他補充,新假體大約能耐12年。至於手術風險,他說和其他手術一樣,患者可能會有手術感染的風險,但是機率非常低。
“醫生的技巧非常重要,患者本身也要自律,術後一定要做3個月的物理治療,這期間不能從事粗重工作,不然手術會失敗。”
這項全腕關節置換術醫藥費用介於2-3萬令吉,獲得保險繳付。
骨科專科醫生藍吉星解釋,關節炎可分為骨關節炎、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代謝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三大類,其中以骨關節炎最常見。
他說,骨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的關節疾病,主要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前者是指關節末端的軟骨因經過長年累月的磨損而消耗殆盡,導致骨與骨之間的磨擦,最終造成疼痛、僵硬及疲弱;後者是指前臂、手腕或韌帶受到創傷後而引起關節損傷。
“只要有關節的地方,就會受到關節炎的侵襲,腕關節炎就是其中一例。腕關節是由10根骨頭組 成,兩根來自下手臂的尺骨及橈骨,另8根為腕骨,一旦發炎腫脹,手部就無法靈活轉動,有時腫脹的關節還會在通往腕部的神經上施加壓力,造成腕管綜合症 (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關節炎可透過身體檢查、患者病歷等綜合測試來確診病情。X光可幫助分辨患者的關節炎類型,不過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就要借助血液檢驗才能獲得診斷。
RE-MOTION全腕關節置換系統是一種依照解剖結構設計的植入物。該假體由3個主要的關節組件構成,即橈骨、腕關節球和腕關節板。首先,橈骨元件被設計為一種表面的關節置換術,這樣橈骨的切除可減至最低,這保全了它周邊重要的環狀組織如韌帶和軟組織附著物。
第二,腕關節板採用低台設計,可減少骨切除量,不會干擾腕伸肌肌腱的正常功能。第三,腕關節球與橈骨和腕關節板元件均透過關節相連。
全腕系統的植入採用SBi公司的精密引導技術(Precise Guidance Technology,PGT)儀器,讓外科醫生在實施腕關節全置換術時,可取得一致的預測療效。
藍吉星醫生表示,由於有關手術消除了創傷後骨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因此有效恢復腕關節的活動能力。
你知道嗎? 手腕結構手腕的骨架由8塊小骨組成,近端由拇指側開始依序為舟狀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遠端則依序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及鉤骨。手腕就是靠這8塊腕骨,做出屈曲、伸展、內收、外展及旋轉的動作。腕骨間的關節面構成腕骨間關節,使手腕的關節活動度更為靈活。所謂的腕關節,是由近端的腕骨(舟狀骨、月骨、三角骨)和橈骨所構成,其中舟狀骨最容易受傷及骨折。 |
全腕關節置換術RE-MOTION。(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全腕關節置換術過程──1. 以第三掌骨及橈骨背結節(Lister’s Tubercle)為中心,在手部開一個5-6公分的切口。(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2. 在橈骨背結節放置精密導航系統PGT,後者可配合不同儀器,而作出精確的判斷、剪裁及置入效果。(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3. 對正第三掌骨,置入腕骨切除導引器,開始以擺鋸來切除腕骨。一般上,月骨、三角骨、舟狀骨近端、頭狀骨頂端及鉤骨頂端會被切除。如果患者有過多的腕骨侵蝕 或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可能需要切除更多的腕骨,最好是把所有近端的骨頭都切除,並保住掌腕關節囊。切除完畢後,從PGT中抽出切除導引器。(圖片來 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4. 定位、鉆孔及清創傷口後,先置入試驗性樣本,以測試是否合適。(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5. 若測試效果令人滿意,可以正式置入假體:置入橈骨元件,位置完全服貼,一般不需塗上骨水泥,不過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除外。(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6. 左圖:置入腕關節板,通過腕骨板鉆孔輸入自鎖式螺絲,目的是要將這個元件鎖緊。
右圖:在元件末端植入聚乙烯(Polyethylene)腕關節球。(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7. 縫合傷口,大功告成。(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8. X光造影顯示,61歲的創傷性關節炎女患者在接受手術後,橈骨並無截除的跡象,而且遠端橈尺關節(Distal Radioulnar Joint, DRUJ)緊密相連。腕骨及橈骨假體精準入位,腕關節球也與橈骨假體良好連接。這項手術由Re-Motion全腕關節置換術的共同設計者阿密古達醫生所操 刀。(圖片來源:Clinical Sports Medicine)
骨科專科及顯微外科顧問藍吉星醫生以新一代假體,實施了全馬首例全腕關節置換術。有關患者表現為右手腕部舟狀骨不癒合進行性塌陷(SNAC),以致腕部劇痛和僵硬。(圖:光明日報)
‧報導:唐秀麗‧2010.11.01
Source: 光明日報/良醫
KLSMC is a specialist hospital based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with a strong focus on orthopaedics, regenerative treatments, and physiotherapy rehabilitation. Our dedicated team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patients regain mo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personalised and evidence-informed care.
Our Services
Patients & Visitors
Resources
KLSMC is a specialist hospital based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with a strong focus on orthopaedics, regenerative treatments, and physiotherapy rehabilitation. Our dedicated team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patients regain mo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personalised and evidence-informed care.
Our Services
Patient & Visitors
Resources